银杏家园是2021年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北京新民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促进中心共同发起的慈善养老服务项目,聚焦留守、空巢、孤寡老年群体,为其提供便捷餐食、反诈宣传、精神陪伴、健康管理等服务,该项目已在北京、河北、吉林、上海、江西、河南、四川、贵州、新疆、甘肃等省份落地试点51个,累计受益人次超66万。
银杏家园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在银发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全社会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已成为特别需要解决好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分享银杏家园这一由慈善组织主办、为困难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项目所积累的初步经验,是很有意义的。银杏家园的成功,究竟说明了什么?
第一,满足刚性需求是公益慈善项目在养老服务领域成功的基石,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就一定会赢得社会多方面的欢迎。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而老年群体幸福不幸福,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困难老年人能不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因为困难老年人是整个老年群体中最弱势的部分,是考验和检验社会道德、社会良心的试金石。众所周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特色在养老服务领域不仅体现在老年人规模巨大上,也体现在困难老年人绝对数量庞大、服务需求多种多样上。像失能失智老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重残老人、低收入老人等等,其数量之多、照护任务之重,是许多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曾遭遇,而我国现代化建设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像一日三餐等基本需求,对健康老人和经济条件好的老人来说不成问题,但对收入微薄、行动渐缓的孤寡老人与空巢老人而言,就是一个很具体的日常难题,甚至成为一个社会性痛点和集体性焦虑,牵扯着无数家庭的神经。可以说,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代表了当今社会整个养老服务的刚需。对各类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给予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温度和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特别要强化对特困、低保、高龄、失能老年人的兜底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优化孤寡老人服务”。《中共中央厕所偷拍 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强化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的基本养老服务”。银杏家园的可贵之处在于其既不空泛议论、无所作为,又不大包大揽、超越能力,而是尽力而为,将社会的痛点转化为自身的价值点,以社区为主要场景,为留守、空巢、孤寡老人等困难老年人提供了可感可及的普惠性养老服务。普惠性的午餐,直接解决了高龄、独居、困难老人最现实、最迫切的一顿热饭问题,有效减轻了经济困难老人的生活压力,也为无暇照顾老人的家庭子女分担了部分赡养照料责任。精神陪伴、健康管理、防诈宣讲等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还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提升了全社会对老年群体特别是困境老人的关注度。银杏家园的实践启示我们,对社会刚性需求的有效回应,对群众养老服务急难愁盼的真诚作为、勇于担当,就自带了情感号召力,就一定会获得时代的热烈回响。
第二,慈善组织完全能够成为助力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主体,有关方面应为慈善组织参与养老服务创造更多条件。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供给仍面临不少“最后一公里”精准落地的难题。因庞大的困难老年群体需求个性化等多种原因,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服务难以有效覆盖其需求,而市场化养老服务因利润太低或无利可图又不愿覆盖这方面的需求,这片“洼地”是慈善组织应当有所作为、能够有所作为的主阵地。银杏家园的实践证明,慈善组织不仅是普惠型养老服务的现实提供者,还可以成为养老服务生态圈的重要构建者。慈善组织的非营利属性,使其在构建养老服务生态圈上拥有许多明显优势:对政府而言,慈善组织提供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是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责的有力帮手,能够弥补政府职责一时难以到位的问题,易于得到政府组织的认同;对社区而言,慈善组织提供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是温情的纽带和社区服务的抓手,易于得到社区组织的认同;对老年人而言,慈善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易于得到老年人的认同;对志愿者而言,慈善组织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资金资源,在招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上比其他社会组织更有能力实现志愿服务的目的,易于得到志愿者的认同。正是得益于这些优势,慈善组织能够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种有利于养老服务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包括政府、社区(村)、家庭、个人、社会组织、志愿力量在内的居家养老服务的生态网络,把养老服务项目变成汇聚各方力量的开放式平台,既扩大了慈善组织自身能量的边界,又给城乡基层社会注入了生机活力。
实事求是地说,当今我国城乡基层许多地方并不缺乏支持或支撑养老服务的各种要素或因素,比如随处可见的闲置楼堂馆所和学校、丰富的人力资源等,而真正缺乏的是将呈“孤岛”状态的各种要素有效黏合、整合起来,把潜力转化为现实能力,进而推动可感可及养老服务发展的担当与作为。试想,如果允许慈善组织利用那些大量闲置的楼堂馆所、学校以及其他公共资源,开展短期托养、日间照料、老年助餐、上门服务等普惠型养老服务活动,会不会有更多的空巢、独居、高龄等困难群体的养老服务质量得以提升?试想,如果赋能慈善组织招募更多的志愿者,组建助餐助浴、家电维修、心理咨询、健身保健、文艺体育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团队,会不会让更多困难老人的急难愁盼得到解决?目前,全国有近90万家社会组织、1.6万家慈善组织,如果它们能够在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是不是有利于精准解决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在更广层面、更大范围内弥补营利性养老服务的不足以及政府作用不到位所带来的缺憾?答案无疑是肯定的。银杏家园的实践也证明,慈善组织完全能够成为养老服务体系中有温度的补位者、有活力的创新者和坚韧的守护者。社会各方面应当为社会组织特别是慈善组织参与养老服务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第三,透明运营是普惠养老的生命线,唯有以技术赋能管理、用透明铸就信任,才能筑牢公益慈善的社会根基。银杏家园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捕捉到了养老服务的刚性需求,切实承担了相应责任,还在于其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回应了公益慈善事业的核心拷问:如何让善意不被辜负、让信任得以永续?这个答案,正是其精心构建的信息化平台。
一般而言,作为全国性、多点性的公益慈善项目,规模越大,受到的质疑往往也越多。银杏家园相关项目方深刻认识到,公信力是慈善组织最宝贵的资产,而透明化运营是积累这份资产的唯一途径。银杏家园依托字节跳动公益平台,打造了集捐赠人、受益人等各方权益和价值于一体的信息平台。这座平台如同一座透明的玻璃房子,确保了项目的高效运转与服务品质:于捐赠者,可直观了解项目落地细节,及时跟踪进展,有助于将一次性感动转化为长期支持;于受助者,数字档案实现了服务的精准到位与关爱的有据可循;于管理者,实时数据看板支撑了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这已超越简单的工具属性,更像是一个强大的连接器和激活器——它连起了分散的爱心资源,激活了社区里的参与潜能,并为项目在更大范围内的复制、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银杏家园的实践表明,互联网时代的公益慈善不应是仅凭一腔热血的苦干,而应是智慧与情怀并重的善治。唯有依托现代技术的阳光运行,才是当代慈善事业的必然选择。只有在这个方向上笃定前行,才能走得稳、走得远、走得好。
总之,作为公益慈善项目,银杏家园的成功始于对养老服务刚性需求的敏锐洞察,成于慈善组织的战略定位与责任担当,而终于凭借技术赢得的至高公信力。这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共同勾勒出一条清晰可循的成功路径。一人行快,众人行远。我们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加入慈善敬老助老的行列,以实干托起更多困难老年人的幸福晚年;也期待在这场敬老助老的接力与拉力中,银杏家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来源:《中国社会报》
作者:詹成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
扫描关注
厕所偷拍-偷拍av